“艺术与科技本质上相通,核心都是创新,超越他人、做他人未做的事。”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5月11日,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围绕“戏剧与城市”主题,聚焦“智能时代的戏剧艺术:创新与融合”时代话题,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戏剧研讨会。
“戏剧论坛作为静安戏剧谷的重要板块,探索戏剧与人民城市、戏剧与时代发展等热点重点,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参与感。”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慧芬在致辞中透露,今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创纪录地有24部剧目在9大剧院集中展演104场次,上海首演率超过80%,静安区分别给予补贴和奖励,戏剧谷首次覆盖14个社区分别设立分会场,“中外家庭戏剧大赛”2000组以上参赛家庭全力打造市民文化节最佳样本,戏剧谷还聚焦节庆流量向市场消费的转化,以“文旅IP+商业地标”推动文商旅体科技的融合发展。
24部展演剧目中,罗伯特·勒帕吉的《887》给黄昌勇留下深刻印象,“它基本脱离了传统的典型人物、行动与冲突等形式,新的艺术创造需要有新的审美、新的观念,我们应鼓励创新,让年轻人敢于想象、放大自己的想象。”
特佐普罗斯版《等待戈多》则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伊天夫最爱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勇于突破传统框架,采用新颖的叙事手法和技术手段,更深层次地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触及当代社会的痛点与人性的复杂层面。”在伊天夫看来,“不是运用AI就是创新,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开云电竞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寻,就无法真正创新。”
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副主任宋震通过传统戏剧数字化的案例,比如《时间的形态·京剧》、《数字梅兰芳》、IN-BOX演出等,展示了如何根据照片为逝去的大师建模,如何运用三维动捕技术来保存传承过去的表演技巧,如何以超宽屏射频技术打造新型演艺空间。
卢瓦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礼以《消失的法老》为例,“虚拟现实技术将大空间沉浸式体验带入新的方向,提供了新场景、新消费、新形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先壤影视制作(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何川则介绍了数字人、虚拟人应用如腾讯QQ炫舞虚拟代言人星瞳、浙江卫视宋韵文化代言人谷小雨、新疆旅游形象大使昆仑羲等。他表示,相比真人演员,数字虚拟人外形定制化高、综合实力强、IP权益明晰,而且“永不塌房”。但由于缺乏实时性、一致性、不懂表演,目前AI还难以快速服务舞台表演,仍需今后的探索和实践。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团队近几年来创作新媒体剧《分身·源启》、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十五度》、和上海评弹团合作《漫歌行》等,展现了如何将整合媒体设计思维结合智能技术进行生动的跨媒体舞台演绎。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屹南认为,百年前德国包豪斯学校将建筑、绘画、雕塑、舞蹈、音乐融为一体的“总体性剧场”的改革理念,其蕴含的突破专业隔阂的巨大能量在当下智能时代能得到更有力的释放。张屹南借用包豪斯的名言形容当下,“人与人工智能互不相轻,无等级隔阂,真实与虚拟世界将融为一体。”
编剧工具能快速生成剧本草案,自动优化情节、角色和对话,完成剧本评估,进而拓展了戏剧创作者的视野,提升了创意,提高了效率。但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姚扣根看来,AI时代的编剧也面临新问题,比如创新能力、跨媒体叙事的挑战等,在解决戏剧创作发展瓶颈、优化提质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人机磨合训练。
清华大学教师陈慧则认为,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突破,AI可以模仿现有的艺术形式,还能通过大模型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从辅助工具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共创者。“智能体”的自主性、交互性、适应性,开启了舞台艺术与高新科技融合共生的无限可能。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何晗提出,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戏曲的关键,在于充分尊重这一艺术形式本身的抒情性、写意性与虚拟性等艺术特点,开云电竞将重点放在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传播,实现交互性、具身化的情感体验,最终达成有效的共情传播。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在研讨总结时表示,介入当下社会生活的话题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我们不能无视或回避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而是要适应它、研究它、运用它、引领它,让AI技术成为促进戏剧艺术发展与进步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