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与应用,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活动、研发课程等环节上的方式、思维、空间都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和资源,另一方面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挑战。
“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和胜任力成为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4月20日,在“人工智能+”行动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主题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分享了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中学教师梁勇与学生梁卓远借助ChatGPT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定研究方向—师生利用ChatGPT就具体知识与流程进行提问—学生就实验方案与准备器材等向ChatGPT提问—学生通过资源学习和针对性搜索验证ChatGPT的答案—设计关键模型—制作演示文稿呈现整个建模过程。闫寒冰说:“这样的人机协同将成为课堂教学常态,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向。”
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新颖的教学组织样态、高效的协同攻关,借助大模型为师生开展研究性、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关键指导非常重要,要避免陷入垃圾进、垃圾出,幻觉出、误导深,有成果、无成长的陷阱。”闫寒冰说。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扑面而来,未来人才培养方式、教师教学组织样态都发生了改变,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怎样提升数字素养、如何获得专业发展,这些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丁书林说。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力量,而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重庆南开中学通过教育数字化建设驱动课堂教学改革,搭建多维联动、交互一体的教学环境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时感知和智能调控,并借助AI系统实现课堂的及时分析。“作为一所有88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新时代南开以新的姿态担起自己的使命。”南开中学校长肖力借助数字化平台打破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学段学校间的办学壁垒,先后与彭水、黔江数十所学校形成帮扶发展共同体。
活动期间正值第83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重庆举办,大模型、大数据成为热门话题。“这些大多是普适模型,预设性强、内容开云电竞固定,忽视了教师在实践中的个性化需求,仅发挥了媒介通道上的革新作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进一步为课堂教学提供发展引擎,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关注的问题。
安徽省蚌埠市作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构建了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工智能全面融合的“1344”实践模式,通过共建小型研修社区,共议教学真问题,增强教师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作为数字教育领域的深耕者,超星教师发展研究院发布了AI工具箱,以一线教师的日常备课场景再现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转变。超星教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鹏飞基于AI工具箱运用于教师在线学习、教学设计、课堂分析的全过程全环节应用场景,系统呈现了学校应用新样态、教师培养新模式。
在知识极易获得的时代,知识的传达不再成为教师理所当然的优势,泛滥信息对学生注意力的争夺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现实。教师培训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在智能化时代教师如何用好AI、怎样学习?
研修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途径。“在AI的赋能下,传统的教师研修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越来越多元、开放,但这也会给人一种‘什么都会了’的假象。”丁书林说,“传统的互动讨论被大模型所替代,培训现场会不会越来越沉默?”
安徽省蚌埠市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周小艳介绍说,“蚌埠市围绕精准和实证两个核心目标,打造3类角色、4个场景、5类功能、N种信息技术的区校一体化研训平台,完成教师研修形态、模式、评价等全流程变革,构建精准教研实践新生态”。
重庆市渝中区开展数据和智能支持的精准教研,利用目标检测定位技术、深度学习和课堂行为分析、人脸模型等技术,区分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头、肩、手目标并智能定位,实现教室场景内动态人脸识别、表情识别。同时利用平台对课堂教学过程全面采集、编码、分析,汇聚后的大数据对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授课状况、学生整体或个体学习状况提供了多维度、客观量化的支撑。
“如何实现教师素养提升与人工智能的相互融合,让技术成为教师成长助推器,而不是更容易‘躺平’。”山西省汾阳市教学研究中心教学部部长李高峰说,“以平台支持线下线上混合式培训,提升不同群体的素养和能力,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和管开云电竞理全过程、全环节,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进而带动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