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9月1日刊登了美国退役海军上将、北约前最高军事长官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军正朝着更小、更便宜和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作者认为,“鉴于中国正在以美国难以企及的速度发展军舰、飞机、传感器、导弹等军事能力”,美军的有效应对方式之一是打造成本低廉而智能的无人载具“蜂群”。全文摘编如下:
在埃里克弗兰克拉塞尔1957年的经典科幻小说《黄蜂》中,星际战争最终由在敌后单兵作战的杀手决定,每一个杀手都具备凶残的“蜇刺”能力。
在一些年代更近的小说中,如《幽灵舰队》和《2034:下一场世界大战》,美军与对手都使用了类似黄蜂的无人载具集群。
现在,美国国防部致力于将小说变成现实。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宣布了一项计划,要在未来两年打造数千个自主无人系统。希克斯说,美国的军事创新速度太慢,这个被称为“复制器”的项目将“激励创新进步,以利用那些小型、智能、廉价和量大的平台”。
基本思路很简单。首先,鉴于中国正在以美国难以企及的速度发展军舰、飞机、传感器、导弹等军事能力,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创新,还需要打造适合自己的高科技系统。
其次,大量小型无人载具可以迅速集结、投入战场和加入战斗——正如我们今天在乌克兰战场上看到的那样。
更广泛地来说,“复制器”概念是很多作战人员长期以来提倡的一种理念:从庞大、昂贵、脆弱的平台(航母、大型飞机、卫星),转向更轻便、更便宜、更灵活的系统。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所需资源的规模。与8500亿美元国防预算中用于大型昂贵武器的资金相比,这些武器需要的资金数额——也许仅需数十亿美元——只是九牛一毛。但转变不会一蹴而就。因为我们不能突然停止为大型平台提供资金,把资源全部投入“复制器”项目。它应该更像一个变阻器:资金逐渐转向更多的新项目,远离落后的少数项目。
同样重要的是,五角大楼11个作战司令部的负责人需要找到一种与各个军种无缝合作的方式。传统主义者和力推“复制器”项目的改革者之间会发生很多激烈的斗争。
在战场上,“复制器”项目将如何发挥作用?最初的步骤可能是调动两个不同的小型无人载具群。第一组的数量可能高达数万,任务主要是监视和侦察,它们将发回海量数据,形成精确的目标图像。第二步,作战空间将被交给数百甚至数千台可装载炸药的载具。可通过网络攻击迷惑敌人的无人机将配合它们,有效“掩盖”我方力量,同时摧毁敌人的作战能力。
这一概念在太空也有意义。新的太空军成立后应与传统军种合作,完善太空中的“复制器”。与其依赖耗资巨大的通信卫星,使用能与地面站保持联系的廉价卫星群或许是明智之举。
最后,各方之间的通信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将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能够瞬间处理数十亿条数据输入,然后比较每个要素的大小、形状、位置和连通性,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对不对?然而,这实现起来比大多数人认为的要容易得多。“复制品”根本不是科幻小说。